【主 講 人】世界著名物理化學家---李燦院士
【時 間】2008年4月11日,上午9:00-11:00.
【地 點】國際合作與交流辦公樓306報告廳
【演講題目】乳液催化在超深度脫硫和精細化學品合成中的應用
【主辦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主講人簡介】
李燦,男,1960年生,無黨派。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聯合培養理學博士。曾先后在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美國西北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里海大學進行博士后及短期訪問教授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委員會主任、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副主席、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征研究工作。應用原位催化研究的高低溫一體化紅外光譜-同位素技術和發射紅外光譜技術在光譜上鑒別了表面超氧和過氧等分子離子氧物種以及在低溫下觀察到甲烷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態。在國際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譜應用于催化研究, 籌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臺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采用無機-有機雜化合成將均相手性催化劑引入納米孔中進行手性催化等。2005年以來發展了乳液催化柴油超深度脫硫技術,建成第二代紫外共振喇曼光譜技術,并在納米孔中的多相手性催化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正在進行甲烷的活化和轉化研究,烯烴環氧化的綠色催化研究,燃料超深度脫硫,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和重整生物質制氫以及太陽能光伏電池材料研究,固體表面和納米孔中多相手性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新材料合成和原位光譜表征研究等。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正式論文近300篇,其中200余篇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在國際Elsevier Science B.V. 系列中主編論文集一本。申請中國發明專利50件(20件已授權)。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報告50余次,此外在國內外著名大學講學和國際會議上作學術報告近200次。其中如2002年在美國高登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00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有2100余人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催化大會上,作為中國學者首次被邀請做60分鐘大會邀請報告;2005年在第七屆歐洲催化大會上做邀請報告,2006年底在第四屆亞太催化大會上做大會特邀報告,2007年在美國能源部的催化戰略研討會上做大會特邀報告。
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等。2004年獲得“國際催化獎”(四年一次,每次一人)。
任“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等7種國際刊物編委。任國內“中國科學B”、“化學進展”、和“催化學報”等9種刊物編委,蘭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和榮譽教授。被法國巴黎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聘請為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邀請為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