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上】十萬分之一的匹配,他說:“我愿意!”
發(fā)布時間:2025-10-07 | | 瀏覽量:
今年暑假,剛步入工作崗位不久的馮上,完成了一場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他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位素未謀面的血液病患者,帶去了重生的希望,用最無私的奉獻詮釋了青春的價值。

生命里的“守護者”


馮上是中石大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2019級本科生。大二那年,在學校組織的無償獻血活動中,他偶然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相關知識。當得知非親緣配型成功率不足十萬分之一,卻可能成為他人唯一的“生命之光”時,馮上沒有猶豫,當場簽下同意書、留下血樣,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志愿者。這份“隨手播下的種子”,在2025年夏天迎來了命運的回響。

今年6月6日,正在惠州核電掛職學習的馮上剛結束倒班,接到了一通電話。“馮先生您好,這里是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廣東省管理中心,您的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分型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您是否還有意愿捐獻造血干細胞?”
“真的配型成功了?”期待、緊張涌上馮上的心頭。“要去捐嗎?會不會很疼?放棄的話,那個素未謀面的他怎么辦?”
帶著這些疑問,他花了一整夜查閱相關資料。第二天,馮上撥通了家人的電話。父親和爺爺都是黨員,給了他力量:“能有機會挽救一個生命,是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堅定了決心!

7月11日,馮上入住廣州珠江醫(yī)院,開啟捐獻前的最后準備。這個過程遠比他想象的更具挑戰(zhàn)——每天必須喝下4升水,他在床頭整齊地擺滿礦泉水瓶,來回踱步幫助吸收;注射動員劑引發(fā)的腰背劇痛讓他在深夜輾轉難眠。采集時,因血管偏細,醫(yī)護人員多次嘗試才成功穿刺。馮上安慰醫(yī)護人員:“沒關系,不疼。”

五個多小時的采集過程結束后,承載著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細胞順利分離。馮上所有的疲憊在那一刻都化作了“完成約定”的踏實與欣慰。出院那天,他給紅十字會發(fā)去一條消息:“請一定告訴患者,世界很美好,要勇敢活下去。”
校園里種下的奉獻種子

在中石大的四年,馮上是同學眼中“永遠可以信賴的班長”。金工實習期間,班上的同學剛上手還不適應,有的手上磨出了水泡,鋸條也磨斷了好幾根。馮上主動根據大家的特長進行分組,鼓勵疲憊的同學,原本棘手的任務變成了團隊協(xié)作的溫暖實踐。
在流云車協(xié),馮上的身影總帶著“靠譜”的標簽。作為技術骨干,他的義務修車服務是校園里的“小溫暖”。每當在路上遇到有人因為自行車出問題手足無措時,他總能快速判斷故障、自告奮勇上手維修。“看著同學們騎上修好的車笑著離開,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很值得。”


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從中石大畢業(yè)后,馮上選擇了中國廣核集團陸豐核電公司。

剛接觸現(xiàn)場工作時,馮上面對新的設備和操作程序,制定清晰的學習計劃,上班時緊跟師傅學習操作要點與巡視規(guī)范,遇到疑問及時請教;下班后回到宿舍,梳理當日學習內容,結合核電理論手冊與工作筆記查漏補缺。


如今,他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現(xiàn)場巡查,熟練掌握設備操作技能。遇到復雜問題時,需反復排查、協(xié)調解決,工裝常被汗水浸透。馮上卻認為這些付出很值得:“我和同事們的每一份努力,都在推動核電機組商運進程,這種參與感、成就感很難得。”

現(xiàn)在,馮上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在他眼中,捐獻造血干細胞與在校園里幫同學修車、在工作中認真值守一樣,都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能通過自己的行動幫助別人,感受到被社會需要,這就是最大的價值。”
(編輯 王以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