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视剧高清无广告播放网站 ,av免费网站_高清全集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聚焦

【中國青年報】在時代浪潮中奮楫爭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全國廣大青年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國廣大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第一時間學習了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精神,師生們反響熱烈,群情振奮。

藍圖既定,大道如砥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更為清晰的實踐路徑。通過學習全會公報,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與戰略部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朱思遠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作為新時代的親歷者,青年人要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自覺將思想與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立足自身崗位,勇于擔當作為,為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生動現實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認真學習全會精神后,我感到振奮,內心滿是使命感。”清華大學法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李柯靜說,全會提到的“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令自己尤為觸動,改革開放的有序推進離不開堅實的法治保障,無論是規范市場主體行為,還是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都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2023級本科生崔逢源表示,全會公報讓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以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論述。“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既需要科技經濟的硬實力,也需要文化文明的軟實力”。

江西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怡深切感受到,我國的制度優勢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她參與研究中國在復雜經貿環境下的形勢研判、區域經濟合作等課題。她說:“未來,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推動我國國際貿易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2024級學生高知遙認為“十五五”規劃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立足學校深厚的紅色基因和科技創新傳統,“我們更應努力鉆研專業知識,增強創新與實踐能力,積極投身科研攻關,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為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貢獻青春力量”。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無比自豪地見證了‘十四五’期間中國的飛速發展:從‘天問’探火到‘奮斗者’號深海遨游,從全面小康到綠色低碳轉型,這些成就是億萬人民奮斗的縮影,更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生動體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2023級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陳蓉說,自己為生于這樣的時代而驕傲,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擘畫宏偉藍圖,青年學子不僅要成為時代的見證者,更要成為建設者。

“藍圖既定,大道如砥。”北京師范大學發展規劃部發展與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楊增崠教授說,“十五五”新的征程即將開啟,全會所繪就的“十五五”宏偉畫卷,于大變局中謀劃大勢、于新征程上擘畫大事,為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立起了指路航標。

科技自強,使命如磐

藍圖已定,對于青年教師和學生來說,也感受到了自己肩頭擔負的使命,使命是壓力更是動力。

“在‘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讓我深感使命如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2025級碩士研究生雷鉞航說。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田新亮表示,作為一名奮戰在船海科研一線的教師,他尤其深刻地感受到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決心與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呼喚,“這激勵我們船海科研工作者要將個人和團隊的科研追求,更深地融入國家發展的浩蕩征程,為鑄就海洋強國建設的堅實脊梁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鄭思悅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這就需要運用自己所學的地理學綜合優勢,研究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以支撐綠色發展的路徑,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的前沿手段賦能生態環境的精準治理。“我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努力成為一名既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又懷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2024級博士研究生陳鵬宇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自動化作為連接信息與物理世界的橋梁,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青年學生要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將個人科研追求融入強國建設偉業,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勇闖創新“無人區”。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2025級博士研究生胡安謙表示,“十四五”時期,自己見證了國家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構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新能源產業鏈,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十五五”必將成為又一個創新迸發、科技騰飛的五年。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未來能源學院執行院長劉偉表示,自己作為一名能源領域教育科研工作者深感振奮,要聚焦深水、深層、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通過學科交叉構建產教融合教育共同體和創新聯合體,全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和科技創新高地,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科技自強的召喚,讓很多人文學科的師生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副部長羅煜說,在中國為全球物質文明進步作出更加顯著貢獻的同時,思想、文化與學術領域也應實現同等重要的跨越,“作為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青年工作者,應自覺肩負使命,扎根中國大地,深入調研,系統總結中國發展成就背后的實踐智慧與理論邏輯,深化學理闡釋,不盲從西方,不囿于成見,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任志鋒表示,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一方面要堅持研究先行,把研究闡釋全會精神同推進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有機統一起來。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向教學轉化,大力推進全會精神與思政課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對接,增強廣大學生奮進新征程、建功“十五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教育強國,任重如山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作為浙江省杭州市錢學森學校一名剛入職的青年語文教師,姜京晶深切感受到國家向教育強國邁進的步伐。她說:“好的教育不僅要有知識的深度,更要有思想的溫度。我在日常教學與班級管理中,要努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讀懂文字,也讀懂生活與責任。”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錨定“十五五”發展關鍵目標,也為青年成長指明方向。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輔導員劉嬡儒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引導同學們立足所學專業,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作為一名鄉村小學的教師,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崇德小學的余殊涵走上講臺已有5年,“我深切體會到鄉村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但‘十五五’規劃堅定了我的教育初心,未來我將更加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持續提升教育教學專業能力,在鄉村教育實踐中堅守使命,實現育人價值與自我成長的統一”。

北京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輔導員徐濤深知,創新是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引擎,青年人才是支撐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生力軍。他表示:“未來,我將把全會精神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引,引導青年既要深耕理論、磨煉過硬本領,也要關注國家發展需求、找準奮進方向,知行合一,開拓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思政教師林芳竹表示:“要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需要相結合,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做真正的民族脊梁。”

青春意味著無限可能。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23級碩士研究生楊奧說:“未來的我,可能成為一名教師、教育研究者。我將扎實專業基礎,拓寬視野,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夯實民族復興的人才基石。”

風正一帆懸,奮楫者勇爭先。“十五五”新的坐標系,召喚著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和教師用奮斗標注刻度。青年人已經準備就緒。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級碩士生楊佳萌說,民族復興的征程從不是輕輕松松的坦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青年人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我堅信,當無數青年都把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國家發展的‘大藍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描繪的美好愿景必將在我們手中變為現實”。

詳情見鏈接: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10/24/content_417787.html?isshow=1


(編輯  王以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