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兒女】一線巡禮 我身邊的中國石油青年 | 阮思雅:戈壁深處綻放的“石油雪蓮”
發布時間:2025-06-23 | 來源:中華兒女 | 瀏覽量:
西部是壯麗山河,更是人生舞臺;石油是黑色能源,更是紅色信仰。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告別繁華都市,扎根戈壁荒漠;他們無畏艱苦環境,堅守能源報國初心;他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讓青春在西部、在邊疆,在加油爭氣、服務人民中綻放絢麗之花。讓我們跟隨中國石油青年的奮斗足跡,見證平凡崗位上的非凡堅守,感受熱血青春與能源使命的碰撞。
“希望廣大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202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的回信在新疆油田引發熱烈反響。新疆油田青年阮思雅讀到這段話,不禁回想起五年前。當時,作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118名畢業生之一,她同樣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那句“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囑托,讓她攥緊了手中的入職通知書,在家人期盼的目光中踏上西行列車,扎根離家3000公里以外的新疆油田,在這片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淬煉青春。

初到現場,目之所及是望不到邊的鹽堿地。冬季寒風裹著雪粒子抽打臉頰,夏季地表溫度高達50℃,連駱駝刺都蜷縮著葉片,但阮思雅在日記中寫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這里沒有繁華街市,卻有祖國最需要的能源戰場。”
戈壁“拓荒”,用凍僵的手指丈量責任
2021年9月,剛轉正的阮思雅被派往新疆油田采油二廠第九采油作業區。正值瑪湖大開發的關鍵期,這片新投產的區域尚未形成生產體系,連一份完整的設備臺賬都沒有,只能“邊勘探、邊建設、邊生產”。
“家底不清,何談安全?”師父交給她一米高的技術標準書,指了指窗外高聳的分離器塔架。為建立臺賬,核對清楚作業區各種壓力容器、鍋爐、起重機等銘牌信息,阮思雅裹著厚重棉工服爬上4米高的分離器塔架。零下20℃的清晨,砂礫般的雪粒子抽打在臉上,她的手指凍得通紅,仍咬牙堅持。
三個月間,她走遍19座計量站、140多口油井,建立首套電子臺賬。“小阮的臺賬連抽油機規格都標得清清楚楚,堪稱瑪湖‘標準答案’!”這份“標準答案”不僅填補了新區管理空白,更成為后續智能化改造的基礎數據庫。
為快速完成從青澀學生到石油青年骨干的蛻變,阮思雅開啟了“技術狂人”模式。白天,她跟著師父跑遍轉油站,對照規程挨個搗閥門、驗流程;夜晚分析異常井數據,優化措施設計直至深夜。為提升操作規范性,她用手機拍攝每個操作步驟,制作20多部驗證視頻,發現并修正3處流程設計缺陷。
一年后,瑪湖的沙塵暴在她臉上刻出“石油紅”,也將“苦干實干”的基因烙入血脈。“石油人的成長,始于腳下每一寸土地的丈量。”2022年,她被評為中石油集團優秀共青團員。
油田“守夜人”,從搶險隊員到“全科醫生”
2023年,采油二廠吹響物聯網升級的號角。這個累產原油超過1億噸的老油田,正經歷著從“人工巡檢”到“數字油田”的轉型。已成長為信息管理站副站長的阮思雅,親歷了這場深刻的技術革命。一場突如其來的故障,讓她對“能源命脈”有了更刻骨的理解。
當年12月23日凌晨1時,中控室刺耳的警報聲劃破夜空。全廠數據傳輸突然中斷,中控大屏上的油井參數集體“離線”,油井動態監測數據大規模缺失,控制指令也無法下發。這意味著次日將有超過1.2萬噸原油無法精準計量。阮思雅沖向現場,戈壁灘的夜風裹著砂礫灌進領口,手電筒的光束在漆黑中劇烈晃動。
“光纜斷了!必須盡快恢復,斷點可能藏在任何一段暗井!”阮思雅和搶險隊員們打著手電,撬開26個井蓋逐一排查。凌晨2點,在摸排了1公里長的管線后,搶險隊終于找到斷點。熔接完成,中控大屏上的數據流如星火復燃,重新躍動。癱坐在一旁的她笑道:“這可比看流星雨震撼!”
這樣的搶險經歷,如同職場“大考”,不僅錘煉了阮思雅的膽識,更提升了她的技術水平。2024年4月,采油二廠進行全廠范圍無線網橋網絡改造,阮思雅帶領團隊在戈壁灘上架設傳輸設備,優化網絡布局。數月的奮戰讓物聯網系統完成蛻變:油水井上線率從改造前的82%提升至99.9%,年節約人工巡檢里程12.8萬公里。
當年跟在師父身后記臺賬的小姑娘,現在成了系統的“全科醫生”。撫摸著中控室嶄新的智能大屏,阮思雅終于懂得:戈壁灘上每一組跳動的數據,都是新時代石油人寫給祖國的能源密碼。
牢記囑托,“石油雪蓮”照亮能源未來
又是一年畢業季,阮思雅應母校邀請,回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與畢業生分享在新疆油田工作4年來的體會。站在禮堂講臺上,阮思雅自豪地展示著戈壁星空下的抽油機群。

“學弟學妹們,五年前我和你們一樣忐忑。但今天我想說:選擇邊疆,就是選擇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她展示了一張張井場高清監控畫面,現場各類異常情況無所遁形:“十年前,各類隱患需要依靠老師傅的經驗;而現在,我們坐在中控室就能守護50公里外的油井。這就是新時代石油人的‘戰場’。”
有學生問她是否后悔放棄大城市,她微微一笑。“不是每朵花都能開在雪山,但雪蓮做到了;不是每棵樹都能扎根鹽堿地,但胡楊做到了。”她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扉頁,五年前的誓言與習近平總書記最新回信同框呈現:“這里沒有都市霓虹,但有祖國需要的能源之光。”禮堂里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從2020年到2025年,兩封回信,跨越五年,照亮著同一條報國之路。正如抽油機永不停歇的脈動,這位“95后”石油姑娘仍在續寫誓言:把青春融進祖國大地,人生永遠不會荒涼!
詳情見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BrqxUnIvt_Td6WaKpAAPcA
(編輯 劉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