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時報訪談丨呂建中:“十五五”時期要推進能源邊界和角色重塑——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特聘研究員、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原專職副主任呂建中
發布時間:2025-11-17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瀏覽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我國“十五五”及更長時期的發展繪就了宏偉藍圖,其中能源議題貫穿于經濟發展、產業體系、科技創新、優化布局、綠色轉型、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其基礎性、全局性及戰略性地位愈發凸顯。近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特聘研究員、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原專職副主任呂建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認為,隨著能源變革和轉型發展,能源已從單純的生產要素和行業門類,升級為重塑經濟結構、保障國家安全、引領綠色發展的核心變量。面向未來,謀劃能源高質量發展,有必要“跳出能源看能源”,及時把握能源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大力推進能源邊界和角色重塑,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能源強國建設。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十五五”時期能源產業面臨的內外部形勢?
呂建中: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革。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數智化與綠色化雙輪驅動的轉型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國民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的爆發式增長,以及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無不以穩定、充沛、可靠的電力供應為基石。這意味著,全社會對能源特別是電力的需求,將在總量和結構上發生質的飛躍,對電力品質(如穩定性、清潔度、可調節性)的要求也將更高。據統計,2020年至2024年,我國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均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2024年為1.36,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也已接近30%,2025年7月、8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連續兩個月超過萬億千瓦時。
盡管目前國內一些地區存在著新能源消納和外輸難、棄風棄光現象較嚴重的問題,但總體上看,應屬于結構性和階段性問題。為適應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的需要,“十五五”時期,需圍繞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目標,繼續加大能源基礎設施投資,保持新型電力系統、油氣氫管網等建設的適度超前和能力的適度寬松,確保在極端情況下能源供應安全穩定可靠。
中國經濟時報:能源產業在“十五五”時期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呂建中:在傳統觀念中,能源產業主要被視為提供基礎產品的上游行業。然而,以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已徹底突破了傳統“采油、挖煤、發電、輸電”的行業柵欄,演變為一個鏈條長、帶動力強、覆蓋面寬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大批新能源基地的崛起,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產業轉移、優化生產力布局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上游的硅料、稀土等關鍵材料,到中游的光伏組件、風電葉片、電池電芯等智能制造,再到下游的電站開發、智能運維、能源管理服務,新能源構建了一條縱深化、網絡化的龐大產業鏈。它不僅自身創造了巨大的產值和就業,更強力拉動了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數字化解決方案等一系列關聯產業發展??v觀全球經濟發展史,每一次經濟周期的跨越,無不伴隨著具有廣泛帶動效應的新興產業崛起。新能源產業投資規模大、技術迭代快、市場前景廣闊,是提振投資信心、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可以成為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利用能源產業的廣闊場景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呂建中:能源系統,尤其是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清潔能源系統,為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要求推動清潔能源在鐵路、公交、環衛、重卡、農機、物流等領域開放應用,打造清潔能源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應用場景。同時,推動能源行業清潔低碳轉型,創新數字化智能化能源生產運行管理、智能電網、綠電直供、虛擬電廠、車網互動等一批應用場景。
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深度融合了先進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電力電子技術,是實現源、網、荷、儲智能互動和多能互補的復雜巨系統。氫能產業涵蓋了從制氫、儲運到燃料電池全鏈條的技術攻關,關聯了化工、材料、交通等多個學科。核能技術正向更安全、更高效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聚變能等前沿領域邁進。儲能領域更是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從抽水蓄能到電化學儲能,從壓縮空氣到飛輪儲能,每一種技術的突破都可能重塑能源供需格局。通過在這些重點領域加大研發投入,開放應用場景,我們不僅能解決能源自身的發展問題,更能反向驅動相關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進步,形成能源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驅動能源變革”的良性循環。
中國經濟時報:錨定“雙碳”目標,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關乎未來的關鍵一役,“十五五”期間如何推動能源行業的綠色轉型?
呂建中:能源活動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全球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化石能源燃燒,而目前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依然高達80%,能源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無疑是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確保我國2030年前碳達峰的主戰場和決定性環節。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加強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有效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費增長,持續提高新能源的供應比例。未來新增能源電力需求將主要由清潔能源滿足,持續推進對化石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當然,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統籌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的關系,先立后破,通盤謀劃。能源轉型本身也是一場價值重塑,它將催生龐大的綠色投資,催生碳交易、綠色金融等新興市場,引導生產要素向綠色低碳領域集聚,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十五五”期間保障能源安全的內涵?
呂建中:過去很長一個時期,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確保傳統化石能源的穩定供應,特別是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需要有效應對國際地緣政治帶來的進口風險。為此,通過構建多元化進口渠道、建立戰略儲備等方式,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然而,隨著電氣化進程的加速,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持續攀升,能源安全的重心正發生歷史性調整。新型電力系統以其高度的復雜性和電力主體的多元化,在提升靈活性和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電力系統安全已與天氣等自然因素高度關聯,極端寒潮、持續高溫、罕見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既在短時間內劇烈沖擊用電負荷,又影響能源生產輸送能力。能源安全的內涵已開始從單純保障“能源供應”,逐步轉變為確保以電力為核心的“綜合能源系統”的韌性、可靠與穩定。
隨著能源邊界和角色的變化,我們必須打破原有的行業壁壘和思維定式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能夠適應能源系統復雜性、交叉性特征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放開放寬市場準入,打破壟斷,鼓勵各類所有制、各類技術路線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激發創新活力。唯有以系統思維統攬全局,以改革勇氣破除藩籬,才能駕馭這場波瀾壯闊的能源革命,加速邁向能源強國。

詳情見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_P_-1oVGAR6hOxSquRVPg
(編輯 王以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