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打造銀齡教師支援西部高等教育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5-05-22 | 來源:教育部官網 | 瀏覽量: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給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將銀齡教師作為克拉瑪依校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聚焦銀齡教師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問題,創新引才機制,搭建優質平臺,突出價值引領,積極營造銀齡教師安心從教良好環境,更好服務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
創新引才機制,匯聚銀齡教師西部支教“強磁場”。學校成立專門機構、設置專職崗位、配套專項經費開展銀齡教師保障工作。加強“校校”聯動,與21所對口支援高校建立“精準對接”引才機制,根據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和年度教學安排,明確急需緊缺學科銀齡教師需求清單,建立銀齡教師人才需求動態數據庫,通過長短期結合聘任方式面向對口支援高校精準引進銀齡教師。促進“社院”聯動,充分發揮學院面向全社會引進銀齡教師的主體作用,聚焦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學院牽頭向相關行業領域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專家或能工巧匠開展銀齡教師招聘宣傳,加強外部退休人員對招聘條件、標準和學校情況的了解,增強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推動“才才”聯動,充分發揮現有銀齡教師的引才主觀能動性,通過其影響力、專業優勢和人脈資源“以才引才、以才薦才、以才聚才”,通過“滾雪球”效應吸引和推薦更多優秀銀齡教師,真正實現“引進一個、吸引一批”。2020年以來,累計已有6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0位銀齡教師到克拉瑪依校區工作,在崗銀齡教師數量從2020年初的12人增加至2025年初的147人,占校區專任教師總數的28.65%。
搭建優質平臺,激發銀齡教師二次創業“新動能”。搭建教學支持平臺,推動銀齡教師深度參與一線教學,五年來銀齡教師累計承擔723門次、5萬余課時教學工作量,有效補足學校專任教師不足的結構性短板。出臺專項激勵政策,支持銀齡教師開展教改立項、出版特色教材、建設特色課程,27人受聘校院兩級教學督導組專家,471人次擔任學科負責人、課程負責人,牽頭組建教學團隊28支,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關鍵要素建設,推動課堂質量顯著提升。搭建協同共建平臺,發揮銀齡教師“橋梁”作用,依托援建高校優勢學科力量,建立政校企合作平臺,集中優勢力量推動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為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近三年全職引進1位院士及5位自治區“天池英才”特聘教授,與對口支援高校建立5個政校企合作平臺,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開展講座、咨詢70余次。搭建青藍傳薪平臺,建立“師徒結對”傳幫帶工作機制,聘請銀齡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思想和業務導師,搭建“胡楊講堂”“青藍學術沙龍”等交流平臺,鼓勵銀齡教師帶領青年教師聯合開展項目申報和課題攻關,一對一指導青年教師提升科研能力。
突出價值引領,打造銀齡教師作用發揮“新引擎”。注重思想引領,讓教育者先受教育,充分利用新疆特有紅色文化資源,組織銀齡教師赴克拉瑪依博物館、黑油山、小白楊哨所、軍墾博物館、獨庫公路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國情疆情教育,讓石油精神、兵團精神、胡楊精神深入人心。開展“知疆愛疆”系列活動,組織觀看《掀起你的蓋頭來》《金色的胡楊》《油城往事》等文藝作品,讓廣大銀齡教師更深入地了解新疆、熱愛新疆,進而厚植扎根奉獻新疆的情懷和信念。打造專題宣傳欄目,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推動校院兩級在全媒體平臺建立《執教天山下》《天山腳下杏壇香》《天山來客》等宣傳專欄,創辦專題電子刊物《絲路石音》,發布銀齡教師援疆故事近百篇,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多次宣傳報道校區銀齡教師事跡。開展“最美援建教師”評選并做專題事跡展,為模范典型教師拍攝《奔赴》《一棵小白楊》《胡楊樹下》《天山下的銀齡伉儷》等專題短視頻,提升銀齡教師獲得感和榮譽感。打造援建文化品牌,強化教師使命擔當,舉辦“執教天山下”援建文化節,開展“愛在新疆、樂在新疆、筑夢新疆”三大行動,構筑“執教天山下”校園文化IP,講好教育援疆故事,擴大示范輻射作用,堅定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價值追求。
詳情見鏈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44/202505/t20250526_1191988.html
(編輯 劉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