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视剧高清无广告播放网站 ,av免费网站_高清全集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聚焦

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中石大錨定國家戰略助力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10月23日,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建設克拉瑪依校區十周年之際,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錨定國家戰略助力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天山躬耕育桃李 絲路弦歌奏新聲》為題,全面展示學校西部辦學十周年發展成果。

image.png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錨定國家戰略助力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天山躬耕育桃李 絲路弦歌奏新聲

大學畢業5年了,劉崟琥對自己當初所選的職業道路越來越篤定。這位年輕的中國石油西部鉆探工程公司鉆井隊隊長,如今管理著一支40多人、平均年齡比自己大接近10歲的隊伍,所帶團隊多次在公司各類勞動競賽中名列前茅。

時間回撥5年,2020年7月7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包括劉崟琥在內的即將前往新疆基層崗位工作的首屆畢業生們,收到了最珍貴的“畢業禮物”——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肯定他們到新疆基層工作的選擇,寄語全國廣大高校畢業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從青澀的大學生到堅定的建設者,劉崟琥的經歷是該校一大批畢業生的縮影,越來越多“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從這里出發,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書寫自己的奮斗故事。

打造區域發展創新引擎

新疆克拉瑪依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被群山和戈壁環抱,這片土地看似荒蕪卻是世界級的油氣富集區,“克拉瑪依”的維吾爾語意思“黑油”便由此而來。

1955年10月,克拉瑪依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就此誕生。這里在此后數十年間逐漸發展為年產原油超千萬噸的重要油氣生產基地,成為國家能源布局中的一座西部重鎮。

占地面積7000多畝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以下簡稱校區)坐落在克拉瑪依主城區東南,在校園中心位置可以看到一排醒目的紅色文字雕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里幾乎是所有來訪者必選的“打卡”地。

平實的一句話,其背后的精神內核卻可以追溯出頗為悠久的歷史。

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前身——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北京石油學院建校以來,該校師生在新中國所有大型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中從未缺席。學校校歌中有一句話很形象地概括了他們的價值追求:“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進入新時代,克拉瑪依的產業布局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除了在傳統油氣上下游產業鏈上持續發力,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正成為新的增長極。

新的產業布局急需更強勁的人才支撐,一場校地之間的雙向奔赴也隨之啟程。

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復同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克拉瑪依建設校區。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同奇表示,學校一直錨定國家戰略,將校區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輻射中亞”的辦學定位和“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10年來穩步擴大辦學規模,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水平大學服務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的新模式。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校區辦學10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

本科招生規模由每年510人增至2820人,2025年在校生總數近1.1萬人,成為新疆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長極。

已畢業的前6屆5766名本科生中,留在新疆基層就業的有1341人,其中疆外生源占比達84.7%。

辦學以來專任教師由47人增至523人,其中擁有高級職稱和博士學位者占比均超過55%。

在充分發揮能源領域學科優勢的同時,面向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該校開設相關緊缺專業,設立本科專業27個,覆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六大學科門類,建設12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覆蓋石油石化行業上中下游。

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校區黨委書記、校長李軍看來,到新疆辦學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西部需要人才、需要優質的高等工程教育,建設校區是我們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邊疆發展的歷史抉擇”。

建起西部人才高地

2024年,已經87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王鐵冠作出一個讓身邊人驚訝的決定:帶著團隊到克拉瑪依校區去!

除了與團隊聚焦新疆能源行業發展與綠色轉型中的關鍵問題,開展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系統性攻關和一體化設計,王鐵冠還有一個身份——校區的“銀齡教師”,除了開展科研攻關,他還將相當大一部分精力投入校區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在校區,與王鐵冠一樣以“銀齡教師”身份來此教書育人的老教師還有一大批。他們中有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本部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對口支援高校的。

2020年,教育部啟動“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彼時校區便在3所試點高校之列。據統計,至今已有來自62所高校的230位“銀齡教師”先后投身校區建設。這些老教師不僅承擔了大量教學工作,其中還有數百人次擔任學科負責人、課程負責人,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幫年輕教師成長鋪路搭臺。

為了讓這些懷著滿腔熱忱不遠千里而來的老教師發揮好“余熱”,校區還成立專門機構、設置專職崗位、配套專項經費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幫校區補齊師資缺口的不光有“銀齡教師”,還有來自19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對口支援教師,兩個群體合計占校區專任教師總數的40%,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本部派來的教師、校區引進的教師一道,支撐起了校區的教學科研工作。學校據此探索出的“派引援育”師資建設模式,也為破解西部高校高水平師資“引才難、留才難”問題蹚出了一條新路。

談起來校區的初衷,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年齡差異極大的教師們,共同提到一個高頻詞“夢想”——“援疆夢”和“支教夢”。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這片夢境一樣的土地,像磁石一般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有教育情懷的逐夢者,而校區的發展建設為他們的夢想生根發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校區工商管理學院教師朱文鵬,2023年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畢業后作為博士后參與對口支援工作來到這里,沒多久他就決定留下來,帶著家人一起扎根新疆。“在這里的日子像一場美好的夢,我不想醒,那就一直把夢做下去。”朱文鵬說。

鍛造“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軍

今年6月底,校區為校友舉辦了一場特殊的集體婚禮。參加婚禮的55對伉儷中,既有新婚燕爾的年輕人,也有已經攜手數十年的銀發夫妻。要說這些夫妻有什么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選擇了扎根西部、建設邊疆。

在這里,扎根西部基層的校友,也許身上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故事,但經常會被請回學校,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在邊疆建功立業的成長故事。

“只有貼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基層不一定是職業生涯的最后終點,但一定是人生成長的最好起點!”……很多來自畢業生的樸實話語,被在校生口口相傳,奉為“金句”。

為西部培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工程人才,是校區建立之初就確定的目標。

為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堅持高起點辦學,依托2個國家“雙一流”學科,將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全部放在校區招生培養。

貼近產業一線是校區辦學的一大優勢。依托校內24棟覆蓋石油石化全產業鏈的實訓廠房、校外39個可展開工程能力訓練的實踐平臺,校區構建了“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企業高級技術人才參與人才培養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這些契合企業生產實際的培養方式,讓校區走出的畢業生能夠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銜接”,對業務很快就能吃得透、干得好,從而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校區還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價值導向,堅持思政課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充分吸收石油精神、兵團精神、胡楊精神、工匠精神、志愿服務精神等,提煉出有校區鮮明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給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疆情、石油味”。

克拉瑪依市副市長李國蓮說,校區建設為當地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青春力量,“因為這些畢業生的到來,新疆石油石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會更強勁,克拉瑪依的明天會更美好”。

“學校將繼續扎根新疆大地,用好用足教育部各項政策支持及19所對口支援高校助力,廣泛匯聚政府、企業、行業合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全面提升辦學服務水平,為教育強國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作出更大貢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金衍說。

詳情見鏈接:

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1f0d54032006d3c3c4218f1a636c31e0?from=VjZDc29lWmRlREZnUWRtcXVVam1CTkpWL1ZyM0k0L2xORC92VlFpb1cvTW9lRXpsUm13cEk1STNJM2xUNENiVQ==


(編輯  李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