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郴州的紅色沃土到衡陽的文旅發展,再到常德的鄉村振興,中石大青“石”助湘行實踐團以三年時光為筆,以湖湘大地為卷,用青春足跡丈量三湘四水,用實干擔當續寫與湖南的深厚情緣。近日,中石大石油工程學院青“石”助湘行實踐團第三年走進湖南常德市圍繞“追尋紅色足跡、繪就七彩假期、問尋非遺古韻、智創武陵振興”四大主題開展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以石油學子之擔當繪就常德發展新篇。團隊3年來已累計入選教育部、團中央“綠色長江青春護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Movers4Climate可持續發展綠色鄉村青年行動”等32個國家級專項。
追尋紅色足跡,傳承抗戰精神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保護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先后走訪常德博物館、趙家橋常德會戰紀念館、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在史料與實物中重溫常德軍民保家衛國的壯闊史詩;步入丁玲紀念館、黃愛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帥孟奇故居、常德文甲農民起義紀念園,錄制10個精品黨課視頻,從革命先輩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奮斗歷程中,解碼“信仰”的力量;駐足大西門碉堡、常德會戰碉堡群、矮城墻碉堡,在斑駁的遺跡中體悟常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悲壯與豪邁,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血脈中代代相傳。實踐團以歷史脈絡為經、抗戰精神為緯,巧妙串聯起常德博物館、趙家橋常德會戰紀念館、丁玲紀念館等10個重要紅色地標,精心設計“偉人英烈?信仰傳承”“紅色印記?古城新貌”等4條精品紅色文旅路線,以青年視角為常德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圖為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講述日軍發動細菌戰的暴行

圖為實踐團走進港中坪村村史館學習調研

圖為實踐團成員解讀文甲農民起義抗戰故事

圖為實踐團成員學習參觀丁玲烈士革命事跡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黃愛革命烈士致敬
繪就七彩假期,校地共筑未來
鄉村振興,教育為基。實踐團依托與常德團市委、鼎城團區委共建的“校-地、院-區”兩級社會實踐基地,發揮專業優勢,為鼎城區謝家鋪鎮的少年兒童量身打造了涵蓋手工制作、石油科普、科學實驗、安全教育、美育熏陶等6大板塊的39節特色課程。通過“雙碳計劃科普”“鐵人王進喜事跡宣講” 等生動課堂,厚植家國情懷;以“氣象防災減災”“防溺水?防詐騙”“中醫 5000 年發展史”等知識普及,提升綜合素養;借助“紅色故事大王演講比賽”“常德花鼓戲:快樂戲曲大冒險”等美育活動,涵養文化自信;通過“小小抽油機制作”“手搖發動機實驗”“艾草香囊 DIY”等實踐課程,錘煉動手能力。一系列寓教于樂的活動,助力孩子們筑牢思想之基、拓寬文化視野、陶冶高尚情操,為鄉村振興培育后備力量。

圖為實踐團在謝家鋪鎮與孩子們一同開營儀式

圖為志愿者協助學生制作承重紙質橋梁

圖為志愿者為孩子們講解大先生精神故事

圖為志愿者與謝家鋪鎮港中坪村學生們的合影
問尋非遺古韻,匠心守護文脈
常德作為歷史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16個門類200多個種類,盡顯千年匠心。實踐團走進穿紫河畔,來到現實版“清明上河圖”的河街,用心感悟“天下擂茶一家親”里的文脈相通之理;步入文人墨客雅集之所的鴛鴦走馬樓,觀看鑒賞曾斬獲曲藝節最高獎“牡丹獎”的經典劇目《枕頭風》,與非遺傳承人開展2場常德絲弦“破圈與守正”專題訪談,總結非遺受眾年輕化的培育之道和現代科技賦能絲弦青春表達的發展路徑;走進漢壽縣文化館,聯動首年實踐在祁東縣雕刻工藝廠、祁藝團、寶蓮生態農業基地的調研成果,圍繞祁東木雕與漢壽木雕的技藝譜系、文化內核及當代轉化路徑開展三維比對研究,精準提煉跨地域非遺傳承共性規律與差異化特質,深度挖掘非遺賦能精神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5個;尋訪漢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聚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常德高腔,深入學習漢劇團2017年晉京演出、獲中宣部和文化部領導及觀眾一致好評的高腔大戲《帥孟奇》,計劃以“高腔進校園”為抓手,推動這門湖湘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新聲。

圖為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講解詩墻文化的故事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常德絲線傳承人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學習漢壽木雕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常德漢劇傳承人
實干深耕鄉土,智創武陵振興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發展富民產業。實踐團跟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足跡,深入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工作現場,在港中坪村“萬畝良田”,沉浸式學習“插秧”“拋秧”等農耕技藝,攜手開展直播助農活動,助力特色農產品銷售率提升近5倍,讓成果真正惠及農戶;走進雷轟山村、大坪村、趙家橋村等5個村,系統解構“紅色引擎”驅動下鄉村“善治”的“多維密碼”,總結形成三類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路徑,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鮮活樣本;探訪湖南省億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聆聽省勞動模范、公司總經理陳帥宇放棄“金飯碗”投身“泥飯碗”的創業故事,感悟新時代青年的擔當;步入常德市源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米粉生產車間,與企業負責人探討傳統非遺米粉產業的“破圈”密碼,系統了解現代科技賦能非遺米粉打破保鮮時間壁壘的途徑,充分挖掘、記錄、拍攝米粉從磨漿、發酵到加工、銷售的全過程,拍攝素材超300分鐘,設計《“粉”香致遠:非遺米粉的百年傳承與今朝煥新》系列主題海報12張,以新媒體形式面向全國開展立體化傳播;訪談老字號津市米粉“劉聾子粉館”第四代傳承人黃玢昊,聚焦1938年創始人劉松森的初創故事與早秈稻米“二次發酵”的古法工藝,深度剖析“稻—粉—牛—田”的循環經濟模式,構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產業鏈生態模型,系統調研品牌全流程溯源系統對“初心品質”的現代傳承,設計3套“非遺技藝+現代傳播”的米粉推廣方案,基于對常德米粉和津市米粉的實地調研,總結撰寫《常德米粉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實踐調研報告》,梳理地域特色產業升級經驗與跨區域推廣路徑,助力講好常德米粉、津市米粉從“湖南特色”向“全國知曉”邁進的故事;依托第二年在衡陽市黃花文旅園、黃花公園、新發食品、湖南龍旺食品有限公司等鄉村振興示范點調研總結形成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下當地40萬菜農增收致富的先進經驗,創新設“黃花菜—水稻—米粉”三產聯動產業振興模型,形成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全鏈條增值方案,擘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圖景。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源宏米粉公司負責人暢聊產品包裝設計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源宏米粉公司座談常德米粉研發方向

圖為實踐團成員走訪調研醬板鴨博物館

圖為非遺傳承人向實踐團指導老師介紹木制手藝品

圖為實踐團指導教師采訪當地農戶農耕方面知識
此次實踐活動中,青“石”助湘行實踐團在常德市3區19村的廣袤土地上,既觸摸到歷史的厚重,更見證了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團隊以科技為非遺注入新活力,用實干為鄉村振興蓄能,生動詮釋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發展圖景。未來,實踐團將繼續厚植愛農情懷,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田間地頭上磨練意志品質,把歲月如歌的鄉村振興故事記錄好,把波瀾壯闊的復興道路堅定不移走下去。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與港中坪村雙季稻插秧活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與興鄉記助農直播
回望三年歷程,實踐團創新構建“紅色教育鑄魂、非遺傳承聚力、產業振興賦能、社會服務固本”四位一體服務體系,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成果豐碩:協助第一年實踐地郴州市長溪村整理材料,成功爭取 200 萬元專項經費,解決該村水渠不通與道路安全隱患問題,事跡獲校領導專題批示;推動第二年實踐地衡陽市祁東縣黃花菜傳統加工技藝工坊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注入青年智慧;榮獲中青報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項目優秀團隊、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千校千項”網絡展示活動優秀項目、榜樣100全國大學生優秀社團、2024年“青年服務國家”北京市優秀團隊等國家級、省部級獎項21項。團隊還受文旅部、教育部、團中央邀請,面向全國分享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10萬,彰顯了青年群體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