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載鄉土問油海,一脈紐帶系京畿
——從童心之“問”走向時代“答”卷的實踐之路
五年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黨委與中海油服天津分公司、保定海油COSL希望小學持續攜手,堅持以“黨建引領下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主線,將企業技術資源、高校科研力量與鄉村教育需求緊密聯結。團隊深入河北保定開展支教服務,并赴天津濱海能源企業實地調研,聚焦紅色共建、科技賦能、鄉村教育、區域合作等領域,推動產學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賦能鄉村振興,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與能源強國建設,探索出一條扎根大地、服務社會的實踐新路。
一、情起——童心叩響時代之門
“石油是怎么從地下‘跑’到我們家里的?”五年前,河北保定滿城區海油COSL希望小學里,一個男孩仰起臉,拋出這個稚嫩卻真切的問題。它叩擊著一群大學生的內心,也成為“油Young青年”志愿服務隊五年奔赴鄉土的起點。
2025年暑期,志愿服務隊再次走進保定滿城,開展為期一周的“五載鄉土問油海,一脈紐帶系京畿”社會實踐。團隊精心設計紅色教育、能源科普、推普反詐、科技啟蒙、藝術素養、心理普法、體育運動七大板塊28節趣味課程,持續推進“五育工程”,助力培育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少年。
此外,志愿隊還入戶走訪了十余戶學生家庭,送去生活物資,排查用電用氣隱患,建立起心對心的紐帶。五年來,累計120余名志愿者接力奔赴,為500多名鄉村學生帶去知識與希望,開展線下線上輔導700余次,自主研發課程超百節。


圖:藝術素養課堂及紅色精神教育課堂

圖:無人機科技課堂


圖:美育課堂、運動會


圖:入戶走訪及安全隱患排查
二、力行——紅色紐帶編織協作網
團隊緊密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學院黨委與中海油服團委的支持下,依托校企共建機制,創新構建“1+1+N”紅色合作模式:以“一個學院黨支部”加“一個企業黨支部”,協同帶動“N個實踐對象”,持續深化“黨建引領、產學研融合、服務京津冀”的實踐路徑。
今年暑期,志愿隊特邀學院副院長劉偉、黨委副書記劉東東,聯合油氣地質力學與工程第三黨支部、油層物理黨支部,共同前往天津中海油服油田生產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及大港油田埕海2-2人工島,系統開展“產學研用”一體化共建活動。


圖:“產學研用”共建系列活動
三、智創——匠心解碼油田難題
實踐團隊聚焦渤中25-1南油田開發中的砂體強非均質性與滲流屏障復雜等核心難題,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開展技術攻堅。通過VR技術在三維可視化中心沉浸式體驗勘探開發全流程,精準識別開發瓶頸;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深入感悟“向海圖強、能源報國”的海油精神;借助校企雙導師聯合破題機制,圍繞剩余油表征與加密策略等痛點展開研討,科摩羅留學生哈森亦參與交流,融入國際視角。同時,團隊赴埕海2-2人工島調研智能油田建設成果,為提升剩余油動用效率和油田穩產續航提供一線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


圖:參觀海弘智造工廠及海洋石油工業陳列館


圖:沐光校外導師聘任儀式及共建交流會


圖:河北省黃驊市埕海油田2-2人工島及技術交流會
四、育新——星火燎原鄉土情
“你們明年還來嗎?”結營那天,孩子們拉著志愿者的手輕聲問道。五年來,團隊堅持既“帶去”知識,也“帶回”真問題,推動科研課題從油田一線中來、到現場應用中去的良性循環。多項技術報告和專利已在京津冀合作油田落地,切實助力區域能源開發。
立足五年實踐積淀,團隊打造“科技點亮童心”系列課堂,將油田實際生產難題轉化為可觸摸的3D模型與趣味實驗,讓抽象知識“看得見、摸得著”;持續推進“京畿筑夢行”研學活動,帶領希望小學學生走進北京高校、企業展廳與博物館,大學生黨員與孩子們結對相伴、共同成長。研學活動期間,團隊錄制“同上一堂能源課”微黨課,以黨建引領科技服務的真實故事,傳遞能源報國的使命與情懷。
這一“科技教育——鄉村服務”創新模式,構建起“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科普轉化——鄉土應用”的完整鏈條,實現了科研反哺教育、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服務產業的良性循環,真正讓教育扎根、讓科技發熱、讓發展持續。


圖:中海油服希望小學學生參觀博物館及“同上一堂能源課”微黨課
五、致遠——教育紐帶永續發展
從回應一個孩子的提問,到助力一方鄉土的發展,“油Young青年”志愿隊用五年時間建立起學生成長檔案,持續跟蹤50余名學生的發展軌跡,編織出一條貫通能源報國與鄉土情懷的教育紐帶,推動實踐育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五年來,團隊先后入選團中央、教育部“七彩假期”“鄉村振興·青春篤行”等20個社會實踐專項,獲評全國“三下鄉”優秀社會實踐團隊、全國鏡頭中的“三下鄉”優秀文字團隊等榮譽;實踐事跡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網、中青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并獲得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團中央青年發展部等單位的充分肯定。


圖:綠色成長檔案
教育有力量,科技有溫度,鄉村振興有希望。這條從童心出發的道路,正在一批又一批青年的接力中,通向更遠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