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部署,2025年7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鐵人精神訓練營“油韻綠脈,青力同行”營小組赴大慶開展實踐調研。實踐團通過走訪城市規劃展示區、產業生產一線、精神教育基地、生態保護區及前沿科研機構,系統考察大慶這座資源型城市在產業升級、精神傳承、生態治理與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現代化探索,切身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在祖國北疆的生動實踐。

一、 觀規劃謀變:探產業轉型與城市升級之路
實踐團首站來到了大慶城市規劃展覽館,通過沉浸式展示系統了解大慶從“因油而興”到多元發展的轉型路徑。在“百年油田·生態宜居”展區,重點調研“產城融合”實踐,探討如何從單一石油經濟轉向“一主三輔”(油氣為主,石化、新能源、現代農業為輔)產業體系,推動工業區向生態示范區升級。實踐團成員們認識到科學規劃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用,多元產業布局為就業與生態協調提供了新路徑,彰顯了現代化發展理念。

(實踐團成員參觀大慶城市規劃展覽館)
二、 察基層實情:悟安全民生與發展需求之本
實踐團深入大慶油田工程公司車間,全程參與基層早班會,車間主任楊凱峰為成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安全生產課。在實地調研中,成員們近距離觀察石油化工生產流程,親眼目睹工人們進行焊接作業時的艱辛場景。此次調研深化了對勞動者安全健康、工作環境改善和民生需求保障的認識,實踐團成員深刻理解了安全保障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實踐團參與班前會及參觀生產車間)
三、承精神火炬:汲鐵人精神與奮進力量之魂
實踐團與在慶實習團隊參觀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紀念館中,《石油魂》浮雕、鐵人舊棉襖、鋁盔等實物及“人拉肩扛運鉆機”場景,生動展現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精神。陳列館內,“松基三井”復原場景和油田從“大會戰”到“數字油田”“綠色油田”的跨越發展歷程,特別是實時產量與減排數據動態屏,讓成員深刻感受到石油工業的輝煌成就與轉型決心。

(實踐團成員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甘為革命挑重擔,我們是無產階級硬骨頭!”實踐團專程探訪承載鐵人精神血脈的1205鉆井隊。隊史館的榮譽墻上,從王進喜創下的首個世界紀錄到新時代頁巖油開采的突破,無聲訴說著鐵人精神的傳承與擔當。實踐團成員在1205鉆井隊隊長段永堅的帶領下,共同唱響隊歌《踏著鐵人腳步走》,在鉆機下莊嚴宣誓。這堂沉浸式精神洗禮課,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領悟到,以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為核心“鐵人精神”,是驅動城市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

(實踐團成員前往1205鉆井隊現場學習感悟鐵人精神)
四、 訪生態科技:尋綠色發展與創新驅動之道
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踐團走進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在數字化展廳,動態沙盤清晰展示了濕地從曾受油污困擾到如今百鳥翔集的生態修復奇跡。成員們深入了解了濕地生態功能與油田開發生態紅線之間的平衡關系,深刻體會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理念在大慶的落地生根。

(實踐團前往龍鳳濕地公園進行實地調研)
在大慶博物館,通過猛犸象化石、魚類標本、地層剖面及沉積巖樣本,實踐團成員系統考察了古大湖生態系統及石油資源歷經億萬年地質演變形成的過程。此行強化了實踐團成員的認知:能源開發利用必須建立在深刻理解并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這為未來投身能源行業確立了至關重要的科學準則。


(實踐團成員前往大慶博物館追溯石油起源)
五、 探科技前沿:筑創新驅動與和平發展之基
聚焦科技創新驅動和平發展,實踐團探訪國家級頁巖油重點實驗室。觀察頁巖巖芯納米級孔隙結構及全息投影演示的“體積壓裂”技術,讓實踐團成員直觀認識了頁巖油開采的技術突破。特別是納米級CT掃描技術及其形成的18項國際專利,使實踐團成員深切體會到“科技自立自強”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撐和平發展的核心戰略意義。

(圖中魏建光副院長為實踐團成員進行專業講解)
在華理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微生物技術可將原油轉化為生物表面活性劑,實驗數據顯示該技術能顯著提升原油采收率并大幅降低化學藥劑使用量;新型環保壓裂液添加劑則有效減少了水資源消耗和處理成本。這些創新成果生動詮釋了現代能源開發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地下取油”與“地上護綠”的雙重責任,是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現代化道路的有力證明。

(實踐團成員參觀實驗室設備與生產車間)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鐵人精神訓練營“油韻綠脈,青力同行”實踐團深入大慶調研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及科技創新的發展之路,深刻領悟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與鐵人精神的新時代內涵。作為石油學子,實踐團成員深感“能源報國”使命重大,既要傳承“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赤誠,更要掌握綠色高效開發技術,并立志以專業踐行擔當,做兼具理想信念與過硬本領的新時代能源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