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積極應對,有序部署,第一時間制定《關于疫情防控期間科研工作方案》,多措并舉,確保防疫不松懈,科研不停歇。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全校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砥礪前行,始終奮戰在科研一線,各項科研工作扎實推進,碩果累累!
一、強化重大科研項目組織管理
(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01 完成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集中接收期申報工作
4月20日,中石大順利完成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集中接收期申報工作,共提交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375項,較去年的323項增長16.1%。
學校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集中接收期申報面上項目202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07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5項、重點項目24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5項、聯合基金項目5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5項、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
學校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工作高度重視,年初進行了2020年度基金申報工作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形式對學院科研秘書進行系統全面培訓,以電話、微信、OA、電子郵件等方式對科研人員進行全程申報輔導。同時,學校積極探索新的自查模式,設計出基于微信平臺的基金形式審查程序,大大提升了自查效率。
02 數個項目進入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會評階段
學校2020年有2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進入會評階段,4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進入會評階段。
7月31日,科學技術處組織召開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校內預答辯會,會議由副校長李根生主持。會議邀請了1名校外知名專家和4名校內專家進行評審。項目申請人從申請人簡介、主要學術貢獻及其科學意義、獨立原創能力、擬開展的研究工作的創造性構思及擬解決的科學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匯報。與會專家對項目進行了點評和建議,從不同學科視角指出了問題和改進思路。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我校有1人入選。
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聯合基金“海相深層油氣富集機理與關鍵工程技術基礎研究”
集成項目啟動暨學術交流會在京召開
6月2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聯合基金“海相深層油氣富集機理與關鍵工程技術基礎研究”集成項目啟動暨學術交流會在京召開,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該項目牽頭單位為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由國家“萬人計劃”科學家馬永生院士擔任項目負責人。中石大作為合作單位,牽頭負責課題1項,承擔專題研究任務22項,承擔直接經費達1447.81萬元。

會上,項目和課題負責人(技術首席)匯報了項目和課題實施方案,集成項目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了項目管理情況和要求,有關專家在線開展了學術交流。在技術交流環節,中石大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宋先知教授以“智能鉆完井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為題作了學術報告,分享了學校在智能鉆完井技術領域取得的創新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進展。
(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01 我校李景葉教授負責項目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資助
3月23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評審結果,中石大地球物理學院李景葉教授負責的“新一代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數據處理軟件平臺研發”項目獲立項資助。
該項目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牽頭,聯合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中海油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等9家單位,進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項目擬解決海洋地震處理軟件平臺在海量數據管理、巨量計算、開放性、通用性和智能化等方面面臨的難題,研發適應TB-PB(1TB=1024GB,1PB=1024TB)級海量數據管理與大數據I/O、大規模集群高性能并行計算和云計算的新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海上高精度地震數據處理軟件平臺,研發與集成先進的海上高精度地震處理關鍵技術,并開放共享,支撐國家海洋油氣自主發展和未來戰略需求。
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線召開
5月12日,“新一代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數據處理軟件平臺研發”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召開。項目負責人李景葉教授與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就項目和課題實施方案作了匯報。與會專家聽取了匯報,肯定了項目和課題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并對項目和課題下一步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項目咨詢專家組組長陳曉非院士表示,新一代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數據處理軟件平臺研發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任務艱巨,希望項目組能夠充分借鑒各大石油公司軟件開發的經驗,充分發揮各參與單位的重要作用,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促進我國海洋地球物理領域自主快速發展。

02 我校田守嶒教授負責項目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資助
近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立項評審結果。中石大石油工程學院田守嶒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的“復雜油氣智能鉆井理論與方法”項目獲得立項支持,資助經費2514萬元。
該項目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西南石油大學等5家科研院所、企業和高校共同開展研究,進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項目緊密圍繞國家油氣勘探生產重大需求,針對智能鉆井中地質—工程復雜環境感知與智能表征、鉆井過程閉環調控機制及智能決策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以鉆井工程與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融合為手段,旨在突破復雜地層鉆井超前探測與智能導向控制方法,建立鉆井工程參數閉環調控模型,初步形成復雜油氣智能鉆井理論基礎,形成鉆井工程智能監控、診斷與決策系統平臺,為我國實現油氣智能鉆井的變革性技術提供關鍵理論支撐。
03 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廢棄泥漿和鉆井污水分離再利用與處理技術及裝備研發”
啟動論證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順利召開
7月31日,我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召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油田開采區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集成示范”所屬課題“廢棄泥漿和鉆井污水分離再利用與處理技術及裝備研發”的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課題負責人陳建義教授就課題總體情況和各子課題實施方案作了詳細匯報。專家組聽取了匯報,認真審閱了實施方案,并進行了質詢和提問,最終一致同意通過論證。此課題參加單位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海石油環保服務(天津)有限公司與南開大學。

“油田開采區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集成示范”項目隸屬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項目的實施將解決廢棄泥漿和鉆井污水分離再利用的問題,為油田開采區的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提供新方法。
(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
“多波地震勘探配套技術”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7月28日至30日,受國家三部委的委托,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組織召開2019年結題課題綜合績效評價會議,我校牽頭承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多波地震勘探配套技術”以綜合得分93.3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綜合績效評價驗收。

該課題開展了多波基礎理論及裂縫預測方法技術研究、多波地震資料處理與解釋軟件研發、多波裂縫預測軟件升級、多波地震資料綜合應用研究等工作。課題形成的配套技術在多個專項項目及示范工程中開展了應用,為近年來長慶、四川、青海等探區的重大油氣發現提供了技術支持,對重大專項目標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四)中科院學部重大咨詢項目
中科院學部重大咨詢項目聚焦南海油氣發展戰略問題
6月22日,中國科學院學部重大咨詢項目“南海石油天然氣綜合開發發展戰略研究”實施啟動會在線召開。該項目依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由高德利院士擔任項目負責人。

啟動會上,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楊衛院士指出,我國南海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目前其綜合開發活動仍面臨著諸多復雜問題和挑戰。為此,亟待明確南海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的戰略地位,研究提出一個全面的、務實的、科學的南海油氣發展戰略方案,加速實現南海油氣勘探開發大突破,更加有效地維護我國的海洋油氣權益。高德利院士代表項目組匯報了項目的總體實施計劃方案,項目下屬課題負責人對課題實施計劃進行了補充匯報。與會的院士專家圍繞項目相關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五)中石油戰略合作重大項目
01 中國石油副總經理焦方正一行來中石大進行項目檢查和座談調研
4月14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焦方正,偕股份公司副總裁兼勘探與生產分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鷺光,科技管理部總經理匡立春等來中國石油大學進行項目檢查和座談調研。

焦方正充分肯定了學校為石油工業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對戰略合作科技專項項目疫情期間運行情況表示贊賞,感謝學校持續推動項目研究工作開展,取得重要的進展和認識,為相關油田區塊上產穩產增產提供技術支撐。
焦方正一行還先后參觀了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和研究院等科研創新平臺,對實驗室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和贊賞。
02 中石大與新疆油田公司聯合召開中石油戰略合作科技專項進展交流會
7月4日和18日,中國石油大學與新疆油田公司聯合召開兩次中石油戰略合作科技專項“準噶爾盆地瑪湖中下組合和吉木薩爾陸相頁巖油高效勘探開發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2020年上半年進展交流會。

該項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強化地質油藏研究基礎、加強各課題之間的聯系,創新管理形式,實現油田與學校的有機融合。準噶爾盆地瑪湖中下組合進入了重要的攻堅階段,項目研究要與現場產建工作充分結合,為瑪湖500萬噸大油區效益開發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吉木薩爾課題取得了具有顯示度的理論和技術進展,在油田與學校的融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戰略合作項目的穩步推進。
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黃霽崴入選2020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評審結果,評選出150名優秀青年人才,我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黃霽崴入選。

黃霽崴主要從事服務計算、物聯網等方向研究,入選2015年度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和2018年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優秀青年學者。本次獲資助課題為“物聯網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該課題針對物聯網服務平臺的設計、實施、管理、分析和優化面臨的挑戰,擬開展物聯網服務建模方法、服務平臺支撐技術、服務質量的評價方法和保障技術研究,并在農產品質量追溯、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典型場景進行應用,服務于首都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丁拼搏入選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
近日,中國科協辦公廳公布了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19-2021年度)項目立項結果,共遴選出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人選332人,我校地球物理學院教師丁拼搏入選。

丁拼搏主要從事地震物理模擬、巖石物理理論與實驗、非常規油氣資源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近年來發表SCI期刊論文3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2件,授權中國專利6件、美國專利1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油氣重大專項、中石油和中石化科研項目等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項。在SEG、EAGE等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10余次。擔任《Petroleum Science》青年編委,擔任10余個權威SCI期刊審稿人。
盛茂入選美國巖石力學協會“未來領軍者計劃”
2020年4月,中國石油大學油氣井工程系盛茂副教授入選美國巖石力學協會“未來領軍者”計劃(ARMA“Future Leaders Program”)。盛茂副教授是本年度中國大陸唯一入選的青年學者,也是我校培養的青年人才中第一位入選者。


盛茂副教授是《完井工程》課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的青年教師,是第九屆校級青年教學骨干教師和校青年拔尖人才,一直堅持水平井壓裂完井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水平井壓裂裂縫擴展機理與完井參數優化方面取得突出進展。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本領域主流期刊發表論文28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4件,獲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創新團隊獎1項。
周舟獲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亞太區個人技術成就獎
近日,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簡稱“SPE”)授予中石大石油工程學院周舟副教授2020年SPE亞太區完井工程優化與技術成就獎(2020 SPE Regional Technical Award- Completions, Optimisation and Technology),表彰他在頁巖氣儲層、深層碳酸鹽巖儲層和干熱巖地熱儲層壓裂改造領域獲得的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成果。
該獎獎勵在完井技術與壓裂增產上作出杰出貢獻的研究者,每年在亞太區評選1名,候選人來自東南亞和東北亞各個國家石油公司的工程師和科研學者,并需要得到國際石油工程領域多位著名學者的聯合推薦。
周舟副教授主要研究石油工程巖石力學,他通過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創新,提出了提高壓裂增產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并在國內外非常規儲層領域中得到應用和肯定。
三、入圍國家科技獎
我校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楊進教授主持項目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
8月3日,國家獎勵辦公示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楊進教授主持的“海洋深水淺層鉆井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通過初評,進入公示階段。
深水淺層鉆井關鍵技術是“卡脖子”技術,屬世界級難題。該項目歷經14年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在深水淺層鉆井設計、作業控制、關鍵裝備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應用該技術成果鉆探發現了5個大中型深水油氣田,高效完成了我國首個自主作業的深水氣田陵水17-2 淺層鉆井作業,2012年至今在南海全部自主作業的深水井成功應用,并推廣至全球典型深水區塊95口井。該項目支撐實現了我國海洋鉆井從淺水到深水的重大跨越,使我國躋身于世界深水鉆井先進行列,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踐行海洋強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四、深化校企科技合作
學校積極響應油田企業技術需求,2020年已簽訂橫向項目644項,合同金額達31184萬元。暑假期間,新增橫向項目187項,合同金額8178萬元,其中本部人員承擔180項,合同金額7921.02萬元;克拉瑪依校區人員承擔7項,合同金額256.98萬元。
2020年學校新增校企重大合作科研項目1項,合同金額513.146萬元,為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院鮮成鋼教授負責的“海壩背斜YS137-YS203井區山地頁巖氣地震地質工程一體化綜合評價”。
暑假期間,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開展2020-2023年科技項目框架招標工作,石工學院、地學院、機械學院、地球物理學院、非常規院等5個學院的科研團隊承擔了相關19個技術領域的投標工作。
2020年學校已統一辦理塔里木油田、華北油田、勝利油田、中海油研究總院、中海油服等油田企業的市場準入及年審9項,確保與油田企業順利開展合作。
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2020年以來,學校共實施4項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累積223.25萬元,其中實施許可項目3項,專利轉讓項目1項。今年認定專有技術93項,迄今學校專有技術庫共有523項技術成果。
2020年以來學校成果轉化項目(技術轉讓、許可)一覽表

六、推動科研創新平臺建設
(一) 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石大召開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研討會
6月23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組織召開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研討會,共話實驗室優化調整工作。副校長、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根生,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金森,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秘書和科學技術處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調整工作的背景,結合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情況,分析了優化調整工作帶來的機遇和壓力。會議強調應認真學習上級文件精神,高度重視并深刻理解國家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布局的深謀遠慮; 應立足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現狀,明確其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的地位和定位,堅持做好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要提前謀劃和布局,占據主動,積極應對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二)校企聯合研究機構
01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能源互聯網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1月10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互聯網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石大舉行。能源互聯網聯合研究中心的設立,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能源安全新戰略的一項具體舉措。研究中心倡導“開放式創新、共享式發展”的理念,圍繞石油石化行業各環節用能、用電、用氫需求,以技術研發和產業示范為抓手,開展可再生能源直供電、直供氫以及“油電氣氫”能源互聯網技術實證與示范,以有效推動石油石化行業和清潔電力行業相互融合,在實現校企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支撐國家能源安全保障戰略。

02 中國石油測井校企協同創新聯合體揭牌成立
5月2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石油測井校企協同創新聯合體。創新聯合體的核心在于聯合和創新,注重瞄準世界油氣測井行業前沿領域,聚焦中國石油重大技術需求,強化基礎研究,引領關鍵核心技術發展,為油氣增儲上產、提質增效發揮支撐作用。創新聯合體將成為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工程的重要研發基地、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和高層次國際學術交流基地。聯合體的成立是校企合作、優勢互補、成果共享、共同發展,攜手解決行業重大技術難題的創新實踐。

03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延安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簽約共建非常規油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2020年6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院與延安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簽約共建非常規油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聚焦非常規油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向,結合CloudES CDM北美非常規油氣大數據平臺,開展數據分析模型、標準工作流、知識模板和數據可視化研究;針對非常規油氣地質工程一體化智能開發不同應用場景,研究數據驅動和數據+物理模型混合驅動模型,開發相關算法、軟件模塊和微“云”服務。針對國內不同類型非常規油氣藏特點,開展地質工程一體化“金數據”平臺構建,數據分析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應用推廣。
04 中石大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油氣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7月3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暨共建油氣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雙方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契機,充分發揮各自在油氣學科與數字科技領域的優勢,依托油氣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強強聯合。中心將結合華為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積累的領先技術,開展油氣人工智能新興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創新研究,幫助解決油氣行業面臨的勘探難度大、開采成本高等難題,為油氣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做出貢獻。

(三)大型儀器設備管理
大型儀器系統完成與國家平臺對接
2020年6月,我校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臺成功對接國家網絡管理平臺,自此學校大型儀器設備使用各項數據將直接對接到國家網絡管理平臺系統中,作為科技部每年度對于學校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工作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臺是我校大型儀器設備面向全校師生及社會開放共享的服務支撐平臺,也是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績效評估的支撐平臺。共享平臺目前納入了450臺套大型儀器設備,建立了網絡平臺和手機微信客戶端,具備機時預約、送樣預約、委托測試、儀器設備管理、預約設置、送樣設置、授權管理、使用記錄、儀器運行情況統計等功能。本年度學校將進一步優化完善平臺各項功能,持續推進全體科研人員對于平臺系統的使用。

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學技術協會獲批成立
4月22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正式發函批準學校成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校科協)。
中石大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工作,支持學術組織的發展。校科協獲準成立后,學校將持續推進校科協組織建設工作,將設立秘書處負責日常組織工作,開展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入會、籌備召開校科協會員代表大會等工作。
高校科協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舉薦培養優秀科技人才、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等。
八、加強學術交流
暑假期間,學校通過視頻會議、網絡平臺直播等方式舉辦了多場重要學術會議及論壇,積極營造創新學術氛圍,促進學校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01 第二屆全國過程模擬與仿真學術會議
7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化工學會過程模擬及仿真專業委員會主辦、中石大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英文期刊Particuology(《顆粒學報》)協辦的第二屆全國過程模擬與仿真學術會議(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在線上召開。來自92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單位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

在大會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教授作了題為“石油分子管理及應用”的報告,介紹了分子管理在石油加工新技術開發中的指引作用。多名專家學者先后作了大會報告。中石大盧春喜教授主持專題研討,與會學者參加了討論。
本次會議涉及化學、化工、冶金、能源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前沿和熱點,為產學研合作、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臺。
02 CMG最新進展交流會暨油氣藏特殊開發機理模擬研討會
7月22日,由CUP-CMG油氣藏數值模擬聯合實驗室主辦,中石大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院承辦的“CMG最新進展交流會暨油氣藏特殊開發機理模擬研討會”在線舉行。CMG(加拿大計算機模擬軟件集團公司)中國區專家劉大寶、王建國、孫明月、吳曉云和李罡等應邀作技術指導,100余名師生在線參會。

會上,劉大寶作了題為“CMG數值模擬技術新發展”的報告。與會人員結合研究興趣提出對特殊開發機理的模擬需求,并與CMG專家進行了交流互動,內容涉及稠油油藏火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考慮應力敏感的酸化壓裂、納米顆粒驅油、壓裂復雜縫網建模、平臺拉鏈式壓裂等。
03 油氣人工智能先鋒論壇
7月27日,中石大人工智能學院在線舉辦油氣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來自華為、中油瑞飛、五季數據及中石大等單位的11位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油氣領域的應用研究開展研討交流,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油氣領域的生動實踐,探討了油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思路與新舉措。論壇通過騰訊會議、嗶哩嗶哩等多家平臺直播,平臺在線觀看人數近5000人。

九、組織參與科研任務研究生返校
根據疫情防控形勢發展,為了有序推進和保障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學校經過科學研判,先后于7月中旬制定《關于部分重點實驗室博士生返校建議方案》,8月中旬制定《關于允許部分參與科研任務的研究生返校工作方案》,分批分期分次組織參與科研任務的研究生返校,協助項目負責人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在研究生返校過程中,各學院(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返校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合理安排好返校研究生工作和學習。學校各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各司其職,狠抓落實,共同為研究生返校工作提供服務保障。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學校科學研究工作重要有生研究力量;研究生順利返校并及時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為學校疫情期間科學研究工作平穩有序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