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地球科學學院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成功舉辦了第80期學術沙龍——“盆地深層-非常規油氣勘探理論與技術前沿”中石油專家班專場系列報告。本次活動特邀中石油專家班10位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專家,聚焦我國重點含油氣盆地的深層、超深層及非常規油氣領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勘探實踐。活動由劉成林教授主持,油田專家班和碩博士研究生共30余人參與。
王永生專家在《地震儲層預測關鍵技術在巖性勘探中的應用——以柴達木切克里克凹陷為例》報告中,系統闡述了地震關鍵技術在深層巖性油藏勘探中的應用。通過多信息井震聯合薄儲層預測技術,攻克了柴西南切克里克凹陷3-5m儲層精細刻畫,支撐了5000左右埋深的巖性油藏高效勘探開發。
吳濤專家以《準噶爾盆地深層-超深層勘探研究進展與油氣戰略發現》為題,介紹了盆地深層油氣資源潛力,在打造能源超級盆地的過程中,針對西部坳陷二疊系風城組全油氣系統勘探,明確了前陸背景、堿湖沉積等是全域增儲的基礎條件,圍繞南緣沖段帶超深層天然氣勘探,首次揭示了構造、保存、源儲關系等共同決定高產富集,展示了油氣戰略發現中地質認識的創新與突破。

吳濤專家分享報告
賈雪麗專家在《吐哈盆地臺北凹陷致密砂巖氣勘探實踐分析》中,以吐哈盆地深層致密氣突破為契機,深入分析侏羅系煤系地層成烴、成儲、成藏的空間演化規律,明確深層致密砂巖儲層甜點控制因素及氣藏富集規律,客觀認識目前勘探中面臨的成藏機理、工程工藝改造等方面的諸多難題,指明了吐哈盆地下步致密氣勘探方向及技術攻關方向。

賈雪麗專家分享報告
鐘可塑專家以《四川盆地海相頁巖氣富集規律研究進展》為題,系統梳理了四川盆地海相頁巖氣勘探開發歷程,并重點以五峰組-龍馬溪組為例,詳細闡述了海相頁巖氣“三控”富集理論和“三古一今”深層頁巖氣差異富集理論的理論內涵,并就四川盆地其他海相頁巖層系地質特征差異性和理論適應性展開了探討,明確了下步攻關的方向。

鐘可塑專家分享報告
李強專家在《柴達木盆地風險探井鉆井技術攻關》報告中,針對英雄嶺高應力地層,創新提出“地質工程一體化”鉆井設計理念。通過可控震源施工與井筒穩定性控制技術,支撐了深層頁巖油風險探井的安全高效鉆進。

李強專家分享報告
魏達專家以《含油氣盆地砂巖型鈾礦富集規律及成礦模式研究》為題,首次將烴-鈾協同成礦理論應用于盆地分析,揭示油氣還原障與鈾富集的時空耦合關系,為油氣盆地多資源協同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魏達專家分享報告
曾凡成專家在《深層頁巖氣勘探開發實踐——以川南自貢區塊為例》中,介紹了自貢區塊勘探開發的概況,通過實施三維地震、精細斷裂穩定性評價與鉑金靶體識別,有效提升了儲層預測精度和鉆井成功率。在工程技術方面,持續優化鉆井與壓裂工藝,鉆井周期從143天降至80天,平臺井平均EUR提升至1.25億方,套變率顯著下降。同時,通過井身結構優化、材料替代和市場化招標等措施,有效控制投資成本。2025年實現頁巖氣產量11.08億方,超計劃1.58億方,展現了高效建產與效益開發的能力。

曾凡成專家分享報告
陳昌專家以《遼河坳陷西部凹陷深層全油氣系統及油氣發現》為題,闡述了西部凹陷深層具備差異生烴、兩元成儲、有效封存、超壓控富的成藏條件,發育斜坡區至洼陷帶“常-非連續油氣聚集”成藏模式。并建立了湖盆中心砂質碎屑流沉積體、致密角礫巖“優勢巖性序列”等模式,支撐了西部凹陷古近系深層碎屑巖、殘留中生界以及頁巖油等勘探領域的突破發現。

陳昌專家分享報告
楊偉偉專家在《鄂爾多斯盆地頁巖油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中,系統總結了鄂爾多斯盆地夾層型與頁巖型頁巖油地質特征、地質理論及勘探實踐。闡述了長7段超富有機質頁巖成因機理、坳陷湖盆深水細粒沉積特征、細粒沉積儲層特征及微觀表征等內容,明確了不同源儲組合條件下的頁巖油成藏機理,為探明10億噸級慶城頁巖油大油田與新類型頁巖油儲量升級及潛力評價提供理論支撐。

楊偉偉專家分享報告
吳顏雄專家以《柴達木盆地英雄嶺頁巖油地質特征及其勘探進展》為題,柴達木盆地英雄嶺古近系頁巖油具有低TOC頁巖生烴、巨厚、強改造、低飽和度的顯著特征。其TOC含量雖低(0.4-2.7%),但烴源巖類型好、原油品質佳、儲集空間連通性好、地層能量充足。勘探開發歷經發現、戰略突破及先導試驗等多個階段,通過柴902井、柴平1井及英頁系列平臺的部署與試驗,實現了從上甜點到中甜點的突破,證實了該區頁巖油的工業產能。過程中也總結了油藏認識、井網與壓裂匹配、裂縫預測等方面的經驗教訓。未來將繼續堅持一體化“十準”工作思路,攻關關鍵挑戰,以推動該區頁巖油的效益建產。

吳顏雄專家分享報告
本期沙龍以“深化全油氣系統認識、創新非常規勘探技術、推動多資源協同勘探”為目標,通過跨盆地、多領域的深度交流,展現了我國在深層-非常規油氣勘探領域的前沿動態。專家們強調,未來勘探需進一步融合地質-工程一體化理念,發展智能探測與綠色開發技術,以應對復雜地質條件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挑戰。本次系列報告內容系統、案例翔實,不僅拓展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更為科研選題與職業規劃提供了寶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