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青,男,1987年12月生,工學博士、教授、學術&工程博導。現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與材料學院新能源系主任、生物燃氣高值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石大-濮陽市政府聯合研究院副院長、校青年拔尖人才;中國沼氣學會理事、青年專委會委員,農業資源環境與能源專委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中國沼氣學會、美國化學學會、美國農業生物工程師學會會員;《Green Carbon》《Biochar》《Carbon Research》《Petroleum Science》《中國沼氣》《福建師范大學學報》青年編委,《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客座編輯;Water Research、Biotechnology Advances、Biochar、Carbon Research、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Energy、Waste Management、Fuel、Energy and Fuels、Process Biochemistry、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環境化學》、《中國環境科學》、《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30余個期刊審稿人。
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北京市教委項目、碳中和研究院專項、重質油國重開放基金、校拔尖、校引進人才基金、企業橫向課題等項目多項,并負責 2 項北科委項目執行。目前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fuel Research Journal、ACS ES&T Engineering、ACS Sustainable Resoruce Managemen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ergy and Fuels等發表SCI論文50余篇,被引用 3500 余次,入選2024全球頂尖科學家榜單。獲授權發明專利5件,沼氣工程產氣量優化軟件著作權4件,參與行業標準3項,出版教材4部,受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并做口頭報告20余次。獲中國發明協會創新創業獎二等獎(2023年,排名1)以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教材獎一等獎(2022年,排名2),2024年度優秀研究生指導老師(全校共5名)。指導學生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校十佳大學生、國家獎學金(2018-2024連續七年)、獲得互聯網+、節能減排、挑戰杯、可再生能源大賽獎等多項榮譽。
1.基本簡歷
教育經歷:
2005.09-2009.06,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士
2009.09-2014.06,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環境工程,博士(碩博連讀),導師:張瑞紅教授,聯合導師:劉廣青教授、陳暢教授
2013.03-2014.03,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與農業工程系,CSC博士聯合培養
工作經歷:
2014.07-2018.1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研究院 助研、副研、碩導
2018.12-今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與材料學院 副教授、教授,學術&工程博導,系主任
2.招生學科和研究方向
學術碩士、學術博士: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工程博士:能源動力學科,清潔能源技術方向;材料工程
專業碩士:清潔能源技術、人工智能(電子信息一級學科-人工智能二級學科)
課題組長期招生:每年碩士3-4名,學術博士1名,工程博士1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1名,博士后1名,歡迎大家聯系!
主要從事生物質能和氫能方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目前研究興趣包括:有機無機復合產能源、直接種間電子傳遞、Power-to-X,CO2的微生物捕集和轉化(氫氣生物甲烷化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模型)、沼氣制氫醇、LCA、油泥處理、厭氧促進劑開發等。
3.主講課程
(1)生物質能轉化原理與技術(本科生);(2)工程材料基礎(本科生);(3)生物質能源工程(研究生);(4)厭氧消化前沿講座(研究生)
4.在研主要項目(限5項)
[1] 國家級縱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0萬,2023-2026(主持)
[2] 橫向成果轉化,沼氣高值化,500萬,2023-2026(主持)
[3] 成果轉化,AI+,56萬元,2024-2025(主持)
[4] 企業橫向,生物質制氫,32萬元,2025-2027(主持)
5.完成主要項目(限5項)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16-2018,23.8萬,項目負責人
[2] 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2016-2017,50萬,項目負責人
[3] 碳中和聯合研究院項目,2022-2024,50萬,項目負責人
[4] 校青年拔尖人才項目,2020-2022,40萬,項目負責人
[5] 中石油重大專項:燃料電池用氫技術研究和關鍵裝備開發,2020-2024,課題負責人
6.近五年一作/通訊SCI論文
[1]Carbon Research. 2025
[2]Applied Energy 387 (2025) 125568
[3]ACS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2024
[4]ACS Omega. 2024
[5]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6]Chemosphere. 2024
[7]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90
[8]Biofuel Research Journal. 2024, 11(2)
[9]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4
[10]RSC Advances. 2023, 13(50)
[1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75
[1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68
[13]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75
[14]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15]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419
[16]ACS ES&T Engineering. 2023, 4(1)
[17]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3, 374
[18]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2, 363
[19]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0
[20]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62
[21]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2, 160
[2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25
[23]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2, 344
[24]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2, 346
[25]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328
[26]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1, 337
[27]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410
[28]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42
[29]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0, 295
7.人才培養情況
指導研究生/本科生50余名(在讀碩博10余人、本科生10余人),學生畢業后讀博深造于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同濟大學等985高校,工作就職于北京環科院、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天辰、京東方、國家能源集團、神華集團、國電等企/事業單位。指導學生連獲七年國家獎學金(2018-2024年)、北京市優秀畢業生(2021年、2022年)、校優秀畢業生(2018年、2021年、2023年)、優秀研究生(2020年、2023年)、創青春大賽北京市二等獎(2025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北京市一等獎(2024年)、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市二等獎1項(2023年)、三等獎2項(2023年)、“青創北京”2023年“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專項賽道“青聚奇思”黑科技專項賽決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一等獎(2023年、2024年)、全國二等獎(2025年)、全國三等獎(2023年),第八屆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術創意大賽北京市二等獎(2022年)、2021年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三等獎(2021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術創意大賽一等獎(2017年)、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省部級銀獎(2020年)、第六屆高校環保科技創意設計大賽銀獎(2015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部級三等獎(2020年、2022)、首都高校雙創大賽三等獎(2020年、2022)、京彩大創北京市三等獎(2022)、并指導本科生科創項目多次獲批北京市級支持。
導師寄語:天道酬勤,厚積薄發。
8.聯系方式
Email:liyeqingcup@126.com;liyeqing@cup.edu.cn辦公電話:010-89739127轉809
課題組公眾號:生物能源組
9.聯系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18號,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樓A401
10.課題小組簡介
課題小組經過前期積累,已經具有完善的實驗設施,并且在不斷深化現有成果以及拓展新的研究領域。目前組內有在讀博士生6名,碩士生10余名。近幾年每年都有研究生發表一區論文及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稱號。
在本課題組里,除了專業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學生在做課題的過程中將會不斷學習新的思想和技能,如實驗的搭建和設計,數據的程序化采集與處理,英語水平,文獻查閱,論文的寫作等等,更重要的是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技能的強化和學習,不論畢業之后是否從事科學研究,都會受益匪淺。當然這些收獲是離不開個人的不懈努力和崇高的職業追求,我們能夠提供這樣的平臺和環境,成功還得靠個人的勤奮、執著、堅持和頓悟。此外,課題組在認真科研的同時還有著各色各樣的娛樂活動。并且導師目前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線,能給學生全面的指導,有充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
本課題組熱忱歡迎來自生物、材料、化工、環境、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同學進行高度交叉。本人將不遺余力的為組內人員提供最優的科研條件,努力在生物質能和氫能領域做出有影響力、有特色的工作。如果對我們課題組感興趣,可以聯系嘗試聯系我們,我們會努力在第一時間反饋回復的。
11.我們對同學的期望
愿意主動探索問題,學習能力強,善用各大搜索引擎,對本領域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為人正直,勤奮踏實、具有明確的個人規劃;本科專業為化工、環境、材料、新能源、微生物等相關專業。能深入學習微生物分析(高通量測序、宏基因組/宏蛋白組/轉錄組分析)、計算與數學模型(機器學習、大模型、DFT)、過程優化與評價(LCA、CFD、DEA)、材料合成與表征(碳量子點等納米材料)等方向;推免生和英語六級450分以上優先考慮,有科研經歷優先考慮,擅長計算、畫圖軟件優先考慮;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動手實踐和溝通能力;本課題組歡迎有志從事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優秀學子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