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舉辦“紅色背簍?初心相傳——勞模精神進校園”主題活動。全國勞動模范、“紅色背簍精神”標志性傳承人王國明應邀擔綱核心分享嘉賓,學院團委書記李文倩解碼精神譜系,化學工藝系副教授張宇豪主持活動,工藝研第十黨支部、化工23-3班團支部全體成員參與活動,共同聆聽榜樣故事,感悟初心力量。
解碼精神譜系:講透內涵明路徑,錨定青年踐新程
活動在《精神的追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勞模精神》短片中拉開序幕,鏡頭中代代勞動者的堅守畫面,為整場“精神授課”奠定情感基調。學院團委書記李文倩系統闡釋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內涵與聯系。李老師指出:勞模精神是“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價值旗幟,勞動精神是“崇尚勞動、誠實勞動”的根本底色,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專注卓越”的品質追求,三者互為支撐——勞模精神引領方向,勞動精神筑牢基礎,工匠精神打磨細節,共同構成青年成長的“精神三角”。
結合學生事跡,李文倩老師給出了具體踐行路徑:研究生黨員可將工匠精神融入科研,以不急躁、反復打磨數據攻克難題;本科生團員能借勞動精神參與團支部服務,通過學業互助、社區幫扶踐行“實干”;倡導全體學生“把小事做扎實、把領域做深入”,實現精神認知向行動實踐的轉化。


聆聽初心故事:背簍載情述堅守,印證精神顯力量
全國勞動模范王國明分享了他扎根基層五十年的堅守歷程。在他的講述中,一段跨越五十年的基層堅守故事徐徐展開。他從1976年背著背簍穿梭深山送貨講起:“那時最遠的村子60里地,雪天里車騎不了就推著走,背簍里的針頭線腦、衣帽布匹,是鄉親們的急需品,也是我‘不能耽誤’的承諾。”9年累計送貨2100余天,15萬余公斤的針頭線腦、衣帽布匹,解決了鄉親們的生活難題;市場經濟浪潮中,他拒絕轉崗退休,揣著記滿需求的小本子,把“說到做到”的承諾刻進服務里,成為鄉親口中“最靠譜的人”;新時代里,他仍守著改制后的農資店,賣種子、送肥料、做指導,店內“發揚背簍精神,為山區人民服務”的標語,更是他半生堅守的生動注腳。
深化互動認知:問答碰撞明方向,接力精神傳薪火
“您50年里有沒有想過放棄?”“我們在科研中怎么踐行‘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精神?”互動環節中,同學們的提問既飽含對榜樣的敬佩,更帶著對“精神落地”的深度思考。面對同學們的疑問,王國明老先生結合自身經歷,用“守著初心就不怕難,得對得起各份榮譽,對得起大家的信任”“把每一件小事情放在心上”的回答,為同學們送上真誠建議,讓同學們進一步理解“精神落地需堅持”。現場掌聲一次次響起,這份“從國家級勞模口中說出的實在話”,比任何理論都更能觸動青年——原來“偉大”從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把“初心”刻在每一次送貨、每一次服務里,把“擔當”落在五十年的堅守里。

總結活動寄望:精神薪火永相傳,青春建功新時代
活動尾聲,張宇豪總結道:“‘紅色背簍’的竹篾會舊,但‘堅守為民、實干擔當’的精神永遠鮮活。希望同學們把今天聽到的故事、感悟的精神,轉化為科研路上的專注、服務社會的熱忱,讓勞模精神在青春奮斗中綻放新光彩。”
這場以“全國勞模引路、紅色精神鑄魂”為核心的活動,不僅讓中石大青年近距離觸摸到了“勞模精神”的溫度與重量,更以榜樣為橋,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這正是活動最深遠的價值:以榜樣力量激活青年擔當,讓紅色初心照亮新時代青年的奮斗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