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我院特邀國際知名學者Abbas Firoozabadi院士蒞臨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趙建林、王斌、潘濱、胡婷、丁柏昕五位教授分別圍繞孔隙尺度建模、CO2壓裂等主題發表專題演講,并與Firoozabadi院士就建模和模擬方法、跨學科研究挑戰及工程應用前景等核心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本次交流有效融合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為后續科研合作與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啟發,詳細紀要如下:
1、趙建林教授——孔隙尺度建模:
趙建林教授以《基于格子玻爾茲曼方法與孔隙網絡模型的多孔介質孔隙尺度流動模擬》為題,系統闡述兩種方法在微觀孔隙結構表征與多相流動機理研究中的協同優勢,Firoozabadi院士高度評價該研究的工程價值,雙方重點探討了潤濕性動態數學表征、接觸角與孔隙壓力的關系等內容,為孔隙尺度建模的理論與實踐貫通提供了新思路。
2、王斌教授——CO2壓裂:
王斌教授以《非常規儲層CO2壓裂相場模擬研究》為題,討論了超臨界CO2在頁巖裂縫擴展中的多物理場耦合機制,Firoozabadi院士針對模型對實際地質力學非均質性的適應性提出質詢,雙方重點探討了超臨界CO2的壓裂效果等內容,為CCUS技術突破提供理論支撐。
3、潘濱教授——納米尺度潤濕與地下儲氫:
潘濱教授以《納米多孔介質滲吸動力學機理與調控》為題,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納米孔隙受限空間內毛細滲吸行為的非經典輸運規律,Firoozabadi院士高度關注該研究在頁巖油氣滲吸采油與地下儲氫領域的應用潛力,雙方就納米孔隙結構優化設計、表面修飾材料適配性等工程問題展開了詳細的探討。
4、胡婷教授——油藏模擬:
胡婷教授以《CCUS多相滲流-地球化學耦合模擬及模型開發》為題,系統闡述了CO2、地層水、巖石相互作用對封存效率的影響機制并建立了多相流耦合模型,Firoozabadi院士重點關注封存體系長期安全性,雙方深入探討了地球化學反應動力學遲滯效應等關鍵問題,為CCUS工程風險量化評估提供理論支撐。
5、丁柏昕教授——CO2增稠試劑分子設計:
丁柏昕教授以《CO2增稠技術:直接與間接方法》為題,系統闡釋了皮克林納米液滴界面自組裝機制、皮克林納米氣泡動力學行為調控,以及基于分子設計的超臨界CO2直接化學增稠技術,Firoozabadi院士針對增稠材料熱力學穩定性、納米氣泡-孔隙介質多尺度耦合等工程化瓶頸展開探討,以推動CO2高效利用技術落地。

本次會議通過青年學者與國際頂尖專家的深度對話,構建了微觀機理探索與宏觀工程實踐的橋梁,為破解CO2高效封存利用、非常規能源綠色開發等關鍵技術瓶頸提供了多尺度研究方法論支撐。同時,系列活動彰顯了學校在能源交叉學科領域的創新活力,不僅助力青年教師融入國際學術前沿,還加深了校內青年學者與國際頂尖專家的學術互信,更有效激發跨團隊協作創新動能,為推進低碳能源技術產學研轉化奠定了重要基礎。